2008 年,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面世,一個去中心化的電子交易系統誕生,比特幣隨之被開發。作者中本聰至今身分乎明,有指他可能是 AI,幾個人,或是一個組織。有指他持有约 100 萬枚比特幣,於 2021 年 3 月市值 468 億美元。到底他是何方神聖? 當年,化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發送了一封電郵,到加密龐克的電郵討論群組,內容講述自己所研究的一種 P2P 電子現金系統,可以完全不需要信任第三方、不需依賴政府作交易,這些數字貨幣,將取代由中央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 從沒公開使用日語 由於文中描述的系統十分完善,所以只用了兩個月就開發完成,中本聰使用該軟件對第一個比特幣區塊(又稱創始區塊)進行「採礦」,得到了第一批的 50 個比特幣,比特幣金融體系也隨之誕生。 中本聰極少透明自己的身份資訊,雖與其他人有不少電郵交流,但從未以真面目公開露面,或約見任何人。最初他曾提及自己…
上周全球金融圈最關注的事情,是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信用違約交換指數(credit default swap,CDS)飈升至 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最高位,達到 247 基點,有關消息更被炒作成下一個雷曼兄弟時刻,市場紛紛給出危險、保持觀望的態度。雖然瑞信的情況不太樂觀,但實際上遠遠未成為市場真正的「核彈」。 近年瑞信雖然一直深陷金融醜聞,由之前捲入販毒洗錢,到包括 Archegos 資產管理公司和 Greensill 資本倒閉的巨額損失。話雖如此,比起 08 年,監管機構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壓力測試、巴協三資本協議中各種限制槓杆及衍生品風險的規定,也令瑞信其實一定程度保持了比較充足的流動性和資本率。 而且退一步來說,只要瑞士信貸的主體銀行業務沒有出問題,只要投行業務和主體分拆,100 億市值的瑞信實際上也不會對金融市場造成巨大的震盪。 對於資產來說,筆者認為真正值得關心的「戰場」,依然在於美聯儲加息和美債長期利益率。從穆迪最新發布的違約風險報告中,我們也可以窺探到其他資產在末來一年的風險狀況: 未來一年美國和歐洲各個行業中公司違約的概率。(來源: 穆迪…
傳統央行貨幣的儲存方式基本上有兩種,分別是現鈔和銀行持有的儲備,近年多國積極研究推行的央行數碼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以下簡稱 CBDC),亦是國家認可的貨幣儲存方式。作爲全新型態的央行貨幣,CBDC 與傳統貨幣不同,它是採用電子記錄或數碼代幣形式的官方數碼貨幣。 CBDC 與市面上流行的虛擬貨幣如比特幣等不同,後者這一類數字貨幣,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即沒有任何個人或團體可以控制它的供求,而 CBDC 則由央行發行,因為屬於中心化貨幣,可發揮貨幣的基本功能,即支付、儲值和記帳單位等。CBDC 沿用現有的信用貨幣制度,支撐 CBDC 價值的是中央銀行的信用,是央行的直接「負債」。 2022 年 9 月 20 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就數碼貨幣為題發表了「數碼港元 —…
環球經濟不穩,全球央行大幅加息,加上地緣政治緊張下, 不論股市及幣市,仍未擺脫熊市陰影。彭博 6 月中發表 MLIV Pulse 調查顯示,未來數月即使反彈,亦只是熊市反彈;即使通脹降溫,全球市場仍可能無法擺脫熊市陰影。外媒 CryptoPotato 分析投資者在加密貨幣熊市中四大常見錯誤,當中在投資股市、外匯等都值得借鏡。 錯誤一:恐慌性拋售 恐慌性拋售是指由於恐懼、謠言或過度反應,而非經過合理分析所導致的拋售行為。 在市場下跌時,投資者通常會感受到強烈的恐懼和焦慮感,往往容易做出缺乏常識和邏輯的決定。 投資加密貨幣應是因為它是數字黃金一種價值儲存手段,保持購買力,特別在高通脹時期,法定貨幣往往以更快速度貶值。出售的唯一理由是:若以上提及的基本面發生根本性變化,不再發揮其應有作用時。 但當加密貨幣價格開始下跌時,許多人開始在市場上拋售,忘記了(或一開始就沒有承認)加密貨幣被許多人認為是一種風險資產。當資產下跌時,許多投資者感到恐慌。這情況十分普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最常見的錯誤。要記住,沒有資產是直線上升。 錯誤二:Strong hold 這是恐慌性拋售的另一個極端,雖然投資者應避免恐慌性拋售,但也不意味著永不拋售。 很多人「Strong hold」,可能是對投資形成了情緒依戀(emotional attachment),當基本面發生根本性變化時,放棄理性和邏輯。…
初創界近年積極由平台經濟轉至 Web3 發展,數碼港早前舉辦的數碼娛樂領袖論壇,亦以區塊鏈、人工智能及沉浸式科技為主題,足見政府對 Web3 越來越重視。數碼港創業學會聯合會長盧文聰接受 fintalk180 專訪表示,過去數月數碼港對加密貨幣初創明顯更為開放,「已經唔會太排斥佢哋 。 」他指出,加密貨幣是香港初創的重要板塊,加上加密貨幣技術含量高,成為本地創科界的中流砥柱。 盧文聰提到,自從去年內地禁止加密貨幣交易後,另一方面卻十分包容相關技術,例如鼓勵金融界使用區塊鏈,亦有利香港初創到當地發展。 他續指,大灣區是香港初創值得留意的市場,因其文化較其他地區接近,背後亦有龐大市場。對於疫下中港兩地未能完全通關多時,他坦言「每次都好似就嚟開」,但最終都要押後。他稱,近日港府縮短抵港人士強制檢疫日數,望盡快回復正常通關;而創業是長期發展,如真的遇發展機會,「嗰幾日(檢疫期)其實唔算係啲乜嘢。」 「好多香港人都鐘意炒唔值錢嘅幣」 盧文聰本身是 Elastick Tech 創辦人及執行董事,旗下金融數據分析及社交投資平台 INVESTTAB,是針對散戶所提供的一種進階證券篩選工具。他表示:「好多散戶都係靠聽貼士,但財經投資專家未必係靠睇電視同睇報紙」。平台就是旨在尋找「高手在民間」的投資者,為散戶分享其交易策略,如策略成功的話就可以獲得抽成。 自 2016、17 年起,越來越多香港人對加密貨幣感興趣,INVESTTAB…
筆者最近收到多個查詢,大家都同意區塊鏈的優點多不勝數,只是想不通如何將區塊鏈技術融入自身的行業。剛巧筆者最近為友人的電商平台引入區塊鏈技術處理交易結算,成功為其減省人手與提升效率。 在引入區塊鏈技術之前,友人每月需要處理與數千名商戶之間的交易結算,過程中,需要為每個商戶對接銀行,由於涉及海外商戶,經常需要進行程序繁複的跨國匯款,當中涉及大量人手操作,經常發生填漏資料等人為錯誤,而無法成功匯款,人力及時間成本高昂。 有見及此,筆者運用兩項區塊鏈技術改造友人的電商後台 — 區塊鏈錢包作身分識別,以及運用智能合約取代銀行等中間人角色。 區塊鏈錢包作身分識別 兼備收款功能 友人的電商後台改造前,商戶需要先登入後台,再綁定銀行帳戶,並由友人的團隊在管理後台核實。看似是簡單數步流程,因資料與銀行記錄不符而無法正常收款的情況,卻每月均有發生,導致友人需安排不少人手協調和跟進。 最大的痛點是,有關工作量會隨商戶數目增加而增加,邊際成本難以降低。而後台經過改造後,商戶可以區塊鏈錢包作身分識別,商戶只需要在登入頁面按連接錢包,已同時登入自己的帳戶及綁定區塊鏈錢包收款地址,大大減省雙方的人手及時間成本。 運用智能合約處理批量結算 時效升十倍 當友人的後台全面支援以區塊鏈錢包登入後,筆者再進一步改造其後台—以智能合約取代銀行的中間人角色處理批量結算。 後台改造後,友人可通過管理員後台,以 SSL 加密技術,先將商戶及其可供提取之代幣數目,寫入智能合約,商戶即可憑自己的區塊鏈錢包,自行到智能合約提款,整個過程按照當時網絡狀況,快至數分鐘即可完成,時間上比起傳統匯款快數十倍,更能以極低成本處理跨國匯款。 而且所有資料均以加密方式存放在區塊鏈上,商戶們可通過友人的後台解密區塊鏈上的交易記錄,外來人即無法查閱,同時提升透明度又兼具私隱。 以區塊鏈錢包作身分識別及運用智能合約處理結算,提升效率固然是優點之一,更重要的是減省成本。以友人為例,改造後減省三名會計人手,三個多月已足夠補貼後台改造的成本,重要的是將來增加商戶時的邊際成本大大降低,有效提升純利。看來除了 AI 人工智能有意取代人力,區塊鏈與智能合約也是另一強勁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