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fintalk180
    fintalk 專訊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連續兩日對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和 Coinbase 提起訴訟,引起全球加密貨幣行業的震驚。SEC 的行動顯示其正在加大對加密行業的監管力度,同時也可能推動行業加速邁向標準化和合規化。

    事實上,SEC 的訴訟在市場上引起極大爭議,尤其是對於被列為證券的加密代幣的定義,例如 BNB、BUSD、SOL、ADA、MATIC 等在業界普通認同其具功能性,不應算是證券的熱門代幣。SEC 將以上代幣分類為證券,短期內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其他交易所或不得不決定是否下架這些被歸為證券的代幣。

    延伸閱讀:幣安訴訟︱美證交會起訴幣安及趙長鵬13宗罪 比特幣急跌半成

    聆訊或為業界帶來清晰指引

    然而,筆者認為 SEC 的行動雖然為市場帶來短期震盪,但不會對上述代幣價格產生長期影響,反而項目方或能通過法庭聆訊爭取為代幣重新定義,亦為業界帶來清晰指引。

    另外,SEC 也批評幣安Coinbase 混合提供交易所、經紀和清算等功能,要求其依法分開註冊相應業務。這可能意味著,美國政府有意要求加密交易所逐步拆分和標準化其業務,逐一完成註冊,以達到監管要求。

    此外,SEC 也指責幣安和 Coinbase 剝奪了投資者的保護,旨在推動加密交易所加強風險控制和信息披露。

    筆者認為,SEC 此次行動雖然看似荒蠻,但相比起無棱兩可的態度,粗暴對交易所提訴未必是壞事,業界可隨著訴訟過程,為行業帶來更清晰的指引,亦促使加密行業推進合規化。雖然短期內可能會面臨一定的波動,但長遠而言,合規化將有利於加密行業的健康發展。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繼起訴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及其 CEO 趙長鵬後,隨即再起訴美國上市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 涉非法經營,違反美國證券法規。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馬上發文回應,列出他認為執法不合理之處,並表明有信心勝訴。

    SEC 於美國時間周一(5 日)起訴幣安(Binance)及其 CEO 趙長鵬非法經營交易所等 13 宗罪後,6 日晚上宣布,以違反證券法為由,在紐約聯邦法院起訴美國合規加密交易平臺 Coinbase, Inc.(Coinbase) 及其母公司。

    延伸閱讀:幣安訴訟︱美證交會起訴幣安及趙長鵬13宗罪 比特幣急跌半成

    Coinbase 股價盤前急挫逾 12%

    消息一出,Coinbase 股價盤前跌逾 12% ,比特幣曾跌至 25,350 美元,ETH 則跌至 1,797 美元。

    是次起訴書共 101 頁,指控包括 Coinbase 為逾 1.08 億客戶提供服務,美國使用者可透過平台購買加密資產及交易,Coinbase 提供資產包括加密資產證券,賺取數 10 億美元收入,但無對投資者作資訊披露和保護,使其面臨巨大風險。

    此外,Coinbase最少交易13種加密貨幣資產,均為應註冊證券;而傳統證券市場中的經紀商、交易平台及清算機構,職能分開,Coinbase 合併三種功能,卻未在 SEC 註冊,亦未獲任何豁免。Coinbase 亦涉違法經紀商服務、而且其質押服務違法等。

    延伸閱讀: 王敏儀專欄︱美國證監秋後算帳! 起訴幣安與Coinbase

    SEC要求被告交出非法所得

    因此,SEC 要求永久禁止被告違反證券法相關規定的行為;命令被告人交出非法所得,並支付預付利息;對 Coinbase 作出民事罰款,要求其為投資者利益給予適當或必要的公平救濟。

    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隨即回應,質疑 SEC 執法是否公正,並態度強硬稱,對於事實及美國的法律有信心,同時列出 4 項他認為 SEC 行為不合邏輯之處。

    當中包括 SEC 曾審查 Coinbase 的業務,允許其於 2021 年在美國上市;目前沒有「進來註冊」途徑,他們已反覆嘗試,故沒有上架傳統證券,亦拒絕了他們審查的絕大多數資產。

    執行長:執法監管將對美造成損害

    Brian Armstrong 又指,SECCFTC(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聲明相互矛盾,並無就什麼是證券、什麼是商品達成共識;這就是為什麼美國議會正引入新的立法來解決此問題,世界上其他國家亦在採取行動,制定明確規則來支持這項技術。

    因此他認為,SEC 目前是在無明確規則下,採取執法監管行動,將對美國造成損害,並表態:「如果我們需要利用法院來獲得清晰的規則,那就這樣吧。」他並指會完成任務,繼續前進,「美國最終會即決這個問題。」

    延伸閱讀: 小心提防︱加密貨幣市場最常見的五種騙局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連續兩日對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和 Coinbase 提起訴訟,引起全球加密貨幣行業的震驚。SEC 的行動顯示其正在加大對加密行業的監管力度,同時也可能推動行業加速邁向標準化和合規化。

    事實上,SEC 的訴訟在市場上引起極大爭議,尤其是對於被列為證券的加密代幣的定義,例如 BNB、BUSD、SOL、ADA、MATIC 等在業界普通認同其具功能性,不應算是證券的熱門代幣。SEC 將以上代幣分類為證券,短期內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其他交易所或不得不決定是否下架這些被歸為證券的代幣。

    延伸閱讀:幣安訴訟︱美證交會起訴幣安及趙長鵬13宗罪 比特幣急跌半成

    聆訊或為業界帶來清晰指引

    然而,筆者認為 SEC 的行動雖然為市場帶來短期震盪,但不會對上述代幣價格產生長期影響,反而項目方或能通過法庭聆訊爭取為代幣重新定義,亦為業界帶來清晰指引。

    另外,SEC 也批評幣安Coinbase 混合提供交易所、經紀和清算等功能,要求其依法分開註冊相應業務。這可能意味著,美國政府有意要求加密交易所逐步拆分和標準化其業務,逐一完成註冊,以達到監管要求。

    此外,SEC 也指責幣安和 Coinbase 剝奪了投資者的保護,旨在推動加密交易所加強風險控制和信息披露。

    筆者認為,SEC 此次行動雖然看似荒蠻,但相比起無棱兩可的態度,粗暴對交易所提訴未必是壞事,業界可隨著訴訟過程,為行業帶來更清晰的指引,亦促使加密行業推進合規化。雖然短期內可能會面臨一定的波動,但長遠而言,合規化將有利於加密行業的健康發展。

    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及其 CEO 趙長鵬,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出 13 項指控,包括無視美國聯邦證券法,在美國非法經營交易所,誇大交易量,挪用客戶數 10 億美元資金,再轉移給第三方,誤導監管機構和投資者,以及違反證券業規定等。

    此外,神秘造市商 Sigma Chain 亦因訴訟浮面,訴訟消息令比特幣價格跌半成,報 25,756 美元,幣安幣則跌近 10%,創三個月以來低點。

    要求法院凍結幣安資產

    SEC 於美國時間周一,對加密貨幣交易所 Binance Holdings Limited、BAM Trading Services Inc.、BAM Management US Holdings Inc. 以及趙長鵬提出訴訟。

    根據 SEC 向美國聯邦法院的提交 136 頁訴訟文件,指控趙長鵬及其交易所,允許美國高淨值投資者和客戶,繼續在幣安不受監管的國際交易所交易,藐視「KYC(了解你的客戶)」規則。

    SEC 主席 Gary Gensler 在一份聲明指,趙無視聯邦法律,與幣安涉詐騙、涉及利益衝突和蓄意逃避法律。SEC 要求法院凍結幣安資產並指定接管人。

    根據訴訟文件所指,幣安及其美國附屬公司,實際上並非互相獨立,幣安建立 Binance US 作為主要公司和趙長鵬的盾牌,以「展示」、「拖延」及「解決」執法機構目標及隔離幣安。

    延伸閱讀: 幣圈名人系列︱由麥記職員晉身華人首富 趙長鵬聽牌友話賣樓all in比特幣

    Sigma Chain涉參與造市65種新加密貨幣

    SEC 指聯邦法律禁止未經註冊的證券發售和銷售,幣安在美國有數萬名客戶,但沒有採取行動。趙長鵬亦教唆美國高淨值客戶,利用 VPN 隱藏在美國的位置,並提交合規文件,掩蓋他們原來的國籍。

    另外,幣安及趙長鵬亦被指控利用造市商,透過虛假交易來抬高交易量及價格,從客戶身上獲利。而 Merit Peak 及 Sigma Chain 則為幣安平台造市商,兩家公司均為趙所有,藉此收集了數百億美元客戶財產,並將客戶與幣安資金混合,情況類似對已破產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SEC 在訴訟文件中指,Sigma Chain 是一間瑞士注冊加密資產交易公司,多名幣安員工負責營運,例如幣安後勤經理同時擔任 Sigma Chain 總裁。Binance US 大部分造市行為,都通過與 Sigma Chain 相關帳戶進行。

    自從 Binance.US 平台開始向客戶提供場外交易(OTC)和一鍵買賣(OCBS)服務,Sigma Chain 一直作為 Binance.US 平台客戶的交易對手,有時甚至是唯一交易對手。據統計,Binance US 上架至少 65 種新加密貨幣,Sigma Chain 均參與造市。

    延伸閱讀: 幣圈名人系列︱不足一周成幣圈黑歷史 「前90後全球首富」薯條哥SBF上位之路

    幣安對SEC行動表示失望

    SEC 稱 Binance US 兩任 CEO 都在聯邦監管機構前作證,不過訴訟文件未有透露二人姓名。其中代號「BAM CEO B」指出:「我實際上並非經營這家公司(Binance US)的人,我以為入來做這些工作,但實際上不是,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就離開了。」

    幣安回應稱 SEC 的指控錯誤,指從一開始就積極配合調查,對 SEC 的行動感到失望,又指所有用戶資產安全,積極抗辯任何不實指控。

    加密貨幣已開始融入日常生活中,被用來買賣實體世界的資產或服務,更可用作儲存價值。然而對很多人來說,加密貨幣仍屬未知的概念,故存有不少誤解,認為它不但沒有內在價值,更只是洗黑錢工具。小編將講解相關的誤解與事實,協助大家釐清概念。

    誤解一:加密貨幣並非真正金錢

    事實:不論是數字資產還是傳統法幣,其價值均來自大眾的接受及採用程度,至今不少人認為,加密貨幣並非真正金錢,但其實已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接受加密貨幣支付。

    去年三月,3 香港便宣布與數碼資產交換平台 FTX US 合作,客戶日後可透過指定加密貨幣,網上支付電話帳單、購買電訊產品及增值服務。實惠(Pricerite)早於 2019 年 8 月宣布,將接受顧客以比特幣、以太幣或萊特幣付款,成為本港首家全線接受虛擬貨幣支付的大型零售連鎖店。

    除了民生產品,四大會計行之一的羅兵咸永道(PWC)亦早於2017年,接受以比特幣支付其諮詢服務。以上只是部分例子,可見加密貨幣支付,已逐漸成為港人生活的一部分。

    誤解二:加密貨幣沒有內在價值

    事實:有人認為加密貨幣背後無實物或「保值」法幣作為擔保(穩定幣除外),因此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可言。但事實上,大多數法幣例如美元及英磅,都無實體資產作擔保,不過因為是由政府發行,大眾便信任政府能作為法幣大部分價值的來源。

    其實不論法幣或數位貨幣,其價值均來自大眾接受程度和採用率,就數字資產而言,採用率正在不斷成長。數位貨幣的價值在於,能讓所有人自行查看驗證的開源碼,不需信賴可能謀取自身利益或貪腐的第三方,屬另一種信任基礎。

    此外,以比特幣為例,具有價值儲存功能,因其最多只會創造 2,100 萬枚,屬於稀缺資產,有抗通脹特質。加密貨幣具有去中介化、支付、儲存價值等功能,加上當中的技術創新,這些本身都具有其內在價值。

    延伸閱讀: 由名學起︱四類幣圈人物 「比特幣信徒」到「無幣者」

    誤解三:加密貨幣是洗黑錢工具

    事實:據數據分析公司 Chainalysis 估算,僅 0.15% 加密貨幣交易,與洗黑錢及詐騙等違法行為有關。對比法幣交易,根據聯合國估計,每年約 2% 至 5% 的交易與洗黑錢有關,便可知以加密貨幣洗黑錢的比例,其實並不高。大眾或許經常由新聞報道中,看到不法分子利用加密貨幣作違法行為,而留下相關印象。

    此外,許多人認為加密貨幣的匿名性質,令其容易成為犯罪者的洗黑錢工具。但加密貨幣只在區塊鏈上匿名,一旦換回法幣,交易所設實名認證(KYC),便可知誰是交易者。事實上,現金是難以追蹤的洗黑錢方法之一,因交易匿名,不需第三方參與,但政府不會因此禁止現金交易。

    延伸閱讀:超級新手︱元宇宙的五大誤解與事實

    總結

    每當有新技術出現,人們都未必對其有足夠的了解,便會出現各種誤解。事實上,不論您要接納或拒絕某種新興事物前,應要對其先作全面了解,DYOR(Do Your Own Research),再自行作出判斷。

    延伸閱讀: 要識溝通︱五個幣圈基礎對話術語 JOMO、LAMBO是什麼意思?

    17 世紀發生的鬱金香熱,被認為是人類史上首次金融泡沫事件。有人認為比特幣是另一次鬱金香熱,到底現時的比特幣發展,是否真的會重蹈近 400 年前的鬱金香熱泡沫爆破的覆轍?兩者又有何差異?本文將作分析。

    鬱金香熱潮及泡沫爆破

    鬱金香熱(tulip mania)發生於 17 世紀時期的荷蘭,當時荷蘭國際貿易發展迅速,交易業務廣泛,荷蘭的人均收入是全球最高,亦帶動奢飾品市場發展。

    當時鬱金香成為了人們最愛的奢飾品,特別是變異了的鬱金香,因擁有異於一般的花色及圖案,更是受大眾喜愛,人們都想擁有並用作炫耀。由於需求大增,鬱金香的價格水漲船高,當時稀有種類的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於一個月內上漲 20 倍亦很平常,價格後來甚至升至與一幢房子差不多。

    大量農民將土地用來種植鬱金香,結果令供應量急升,鬱金香泡沫於 1637 年 2 月的一星期內爆破,更暴跌至洋蔥的價格。有指事件對當時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亦令不少人破產。

    鬱金香熱與比特幣

    有人認為,比特幣投資熱潮就是另一場鬱金香熱。低現今的金融世界,與 17 世紀相比大有不同,市場參與人數,亦超出當時很多,故將比特幣與鬱金香熱視之等同,實在有點一概而論。另外,加密市場跟傳統市場,亦存在很多不同之處。

    延伸閱讀:超級新手︱甚麼是加密貨幣?

    主要的差異

    在價值儲存方面,比特幣與鬱金香完全不一樣。鬱金香花期有限,單憑球莖辨別種類及外觀並不可能,商人要種植球莖,期望長成預期品種或外觀。

    另外,當轉移鬱金香到目的地時,亦需安全運輸方式,衍生相關運輸費用。鬱金香亦不適用作支付,不能被分割使用,在田地上的鬱金香則容易被人偷走,難以被保護。

    比特幣則不同,因它是數碼化資產,能在世界各地的 P2P 網路中被傳輸,受加密技術保護。比特幣不能被複製或銷毀,很容易被分割成較細單位。而且其供應量有限,最多是 2,100 萬枚。保護方面,即使加密資產存有一定潛在風險,但有一些安全原則有助保護其安全。

    延伸閱讀:加密貨幣系列一●謬誤篇︱加密貨幣是騙局嗎?

    總結

    比特幣作為一種加密貨幣,未來發展受政府監管和法律法規限制,隨著加密貨幣技術不斷發展和應用,比特幣亦可能會在未來成為一種更廣泛使用的貨幣。

    將現今的比特幣,與近 400 年前的鬱金香相比,歷史背景完全不同,受加密技術所保護的數字資產,與鬱金香亦根本不能相比。

    香港政府去年下旬大改取態,決心發展加密貨幣及元宇宙產業,其中一個惹人關注的動作,是去年 10 月表態,重視元宇宙,政府方面也會身體力行,發行非同質化代幣(NFT)。發展元宇宙是時下香港的大趨勢,本地大企業亦同步搶攻元宇宙的席位。

    已在元宇宙買下虛擬土地的大型企業或人物,許多都是港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包括滙豐銀行、港鐵(0066)、新世界(0017)第三代接班人選鄭志剛,以及國際影星舒淇及丈夫馮德倫等,主要於 2021 年至 2022 年間,已率先在元宇宙平台 The sandox 進駐,擁有平台上的元宇宙土地。

    鄭志剛投資近4,000萬買虛擬土地

    據報道,鄭志剛於 2021 年尾,購入了 The sandox 一塊面積較大的土地,投資金額達 500 萬美元,即約 3,900 萬港元,希望建造一個創新中心」,展示大灣區新創企業的商業成功,當中包括 10 間特色公司,包括物流業 Lalamove 、科技配件品牌 Casetify 等,都與新世界發展和鄭志剛的風險投資公司有連結或合作。

    元宇宙土地觸不到、摸不着,依然引得名流灑上真金白銀入手,元宇宙房地產的潛力是一個主因,因科技水平越來越高,虛擬實境(VR)和增強實境(AR)等裝置也日益先進,展望將來,能為用戶帶來良好的虛擬環境體驗,在元宇宙進行沉浸式的購物、社交和娛樂,可能是人們未來的生活日常之一。

    延伸閱讀:超級新手︱元宇宙的五大誤解與事實

    滙豐搭建虛擬球場 破格推廣欖球

    在過去大半年,已擁有元宇宙土地的企業先後作出嘗試,進行商業推廣活動。本地銀行界龍頭滙豐,去年有份贊助 11 月舉辦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為了幫這個闊別三年的香港盛事造勢,滙豐在去年 9 月於 The sandox 平台上,利用元宇宙土地搭建虛擬球場,兼啟動首個社區計劃。

    滙豐在虛擬球場中,還放置了將香港欖球隊和香港欖球總會吉祥物「衛比」,用戶可以與衛比進行欖球比賽。此外,還可以玩各種小遊戲和有獎測驗,感受欖球的魅力和贏取禮遇。

    當時,滙豐香港區行政總裁林慧虹指出,滙豐首次在 The sandbox 推出體驗活動,目的是利用新興科技,結合遊戲、娛樂和教育,以破格的方式推廣欖球運動。

    港鐵打造元宇宙地鐵站

    今年初,港鐵推出在 The sandbox 打造的元宇宙地鐵站,在虛擬空間上,同時配置了懷舊和未來感的車站場所。

    在懷舊元素方面,港鐵還原了 80 年代的彩虹站,牆身貼上港鐵歷史相片,玩家能感受當時的車站環境、設施及列車等面貌,亦可在虛擬的彩虹邨散步。未來元素方面,則體現在元宇宙站,當中的建築採用開放式設計,車站設有綠化空間、庭園,並設置全像投影資訊屏幕、機械人及太陽能板等。

    資料顯示,The Sandbox 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蔡和偉去年初曾透露,整個 The Sandbox 總共有 166,464 塊虛擬土地,大約七成已由逾 1.7 萬名地主擁有,估計屆時所有土地總成交額,可高達 5 億美元,即逾 39 億港元。

    延伸閱讀:超級新手︱元宇宙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