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fintalk180
    fintalk 專訊

    近期在香港的加密貨幣圈中,引起了國際關注的焦點 — Jpex案。由於香港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綠石交易所(JPEX)有存戶無法提取存款,引發了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與警察的聯合調查。

    事件始於 9 月 13 日,當時香港證監會發出聲明,指 JPEX 無牌經營。自那時以來,由於存戶無法提取存款,這一事件被懷疑涉及詐騙,引發警方廣泛的調查。甚至有 KOL 和娛樂界人士也被捕及協助調查。儘管 JPEX 平台聲稱將堅定地繼續運營,但已有超過 2,000 人報案,涉及金額約15億港元。有關詳情可以在不同的媒體渠道上追蹤,因此本文不集中討論事件的發生經過,而是討論事件帶來的影響。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優勢包括資金和資訊的自由流通,並且在股票市場上取得了快速發展。然而,在過去 10 年中,為了迎合中資企業的融資需求,證監會不斷放寬上市和監管門檻,從而直接減少了國際投資者對香港市場的興趣。

    眼看香港已經被新加坡的發展超越,香港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了虛擬資產的監管框架,以及數位港元的準備工作。財政司表示,將推動香港成為「國際虛擬資產中心」,並大力鼓勵業界發展 Web3 和虛擬資產行業,希望為香港金融業開辟新的道路。

    延伸閱讀:王敏儀專欄︱證監引爆JPEX 用戶埋單?

    在今年 6 月 1 日,香港推出了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的監管框架,要求提供加密貨幣交易所、錢包等服務的機構,必須獲得香港證監會的許可和監管,並給予一年的寬限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 9 月 25 日即使全球頭十大加密貨幣交易所中沒有一家正申請香港的 VASP 牌照,這顯示出牌照和監管內容與市場脫節。

    此外,這起案件還暴露了嚴重的監管漏洞,投資者的保護成為空談,證監會難辭其咎。在國際形象上,外界對香港財經監管制度的信心,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雖然香港宣稱要成為「國際虛擬資產中心」,但根據 Coingecko 數據顯示,目前只有兩家持牌交易所,其日交易量連港幣 1,000 萬港元都不到,香港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迎接 Web3 呢?

    延伸閱讀:列六大可疑點︱JPEX被證監會點名指未獲發牌 林作「割席」仍被捕

    亦有人質疑證監會這次的做法是否合適。雖然投資者在無牌交易所進行虛擬資產投資,需要自行承擔風險,但除了 OSL 和 Haskey Exchange 以外的其他交易所,都在香港無牌經營和宣傳,甚至還未開始申請,但證監會卻沒有採取行動,這些舉動也是令人深思。

    現時從警方和政府的動向來看,追討投資者的資金機會非常渺茫。而監管方的舉動,甚至罔顧投資者的利潤,讓投資者造成損失。那海外的機構及投資者如何有信心在香港投資虛擬資產板塊?如果香港真心希望成為 Web3 的先驅,就應該制定更完善的方向和貼近市場的政策。

    美國聯準會最近發表報告,指出穩定幣或會成為金融「不穩定的根源」,報告又將 USDT 和 USDC 兩大美元穩定幣,跟貨幣市場基金比較,發現它們均有類似缺陷。

    美國波士頓和紐約聯邦準備銀行於 9 月 26 日,發表題為《逃往安全之地:穩定幣是新的貨幣市場基金嗎?》的報告,當中聯準銀行研究員指出,穩定幣和貨幣市場基金(MMF)在壓力時期,均容易受到擠兌的影響。

    USDT和USDC有類似缺陷

    根據《Cointelegraph》的報道,是次報告將 USDT 及 USDC 等美元穩定幣,跟貨幣市場基金作出比較,發現穩定幣和貨幣市場基金的運行過程中,都有相似的模式。不過,穩定幣或會為更廣泛的金融體系帶來不穩定。

    報告亦指出:「研究結果表明,在加密貨幣市場面臨混亂,以及特殊壓力事件時,穩定幣很容易遭到擠兌影響。若穩定幣繼續增長,並與短期融資市場等主要金融市場的聯繫更緊密,它們或會成為更廣泛的金融體系『金融不穩定』的根源。」

    研究人員指出,穩定幣的跌破面值(break-the-buck)似乎落在 0.99 美元,只要美元穩定幣價值跌破該閥值,通常會令贖回加速,嚴重時更可能出現擠兌,令剩餘投資者的資產價值崩潰。

    延伸閱讀:最新報告︱印度成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市場 僅次美國

    穩定幣比貨幣市場基金更易有擠兌風險

    至於貨幣市場基金,則是在淨值跌破 1 美元時,致投資人虧損而引發廣泛恐慌,情況相當少見,但早前於 2008 金融海嘯、2020 疫情大流行時曾發生。

    研究人員強調,穩定幣相比貨幣市場基金,更易出現擠兌風險:「在貨幣市場基金中,擠兌風險歷來僅在優質貨幣市場基金(Prime MMFs)中出現(通常不會出現在政府型貨幣基金),而對於穩定幣,擠兌於 2022 年和 2023 年的不同穩定幣類型中都曾發生。」

    延伸閱讀:幣瘋港|金管局將推出穩定幣框架 傳統金融終可與加密貨幣共融?

    近期在香港的加密貨幣圈中,引起了國際關注的焦點 — Jpex案。由於香港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綠石交易所(JPEX)有存戶無法提取存款,引發了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與警察的聯合調查。

    事件始於 9 月 13 日,當時香港證監會發出聲明,指 JPEX 無牌經營。自那時以來,由於存戶無法提取存款,這一事件被懷疑涉及詐騙,引發警方廣泛的調查。甚至有 KOL 和娛樂界人士也被捕及協助調查。儘管 JPEX 平台聲稱將堅定地繼續運營,但已有超過 2,000 人報案,涉及金額約15億港元。有關詳情可以在不同的媒體渠道上追蹤,因此本文不集中討論事件的發生經過,而是討論事件帶來的影響。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優勢包括資金和資訊的自由流通,並且在股票市場上取得了快速發展。然而,在過去 10 年中,為了迎合中資企業的融資需求,證監會不斷放寬上市和監管門檻,從而直接減少了國際投資者對香港市場的興趣。

    眼看香港已經被新加坡的發展超越,香港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了虛擬資產的監管框架,以及數位港元的準備工作。財政司表示,將推動香港成為「國際虛擬資產中心」,並大力鼓勵業界發展 Web3 和虛擬資產行業,希望為香港金融業開辟新的道路。

    延伸閱讀:王敏儀專欄︱證監引爆JPEX 用戶埋單?

    在今年 6 月 1 日,香港推出了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的監管框架,要求提供加密貨幣交易所、錢包等服務的機構,必須獲得香港證監會的許可和監管,並給予一年的寬限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 9 月 25 日即使全球頭十大加密貨幣交易所中沒有一家正申請香港的 VASP 牌照,這顯示出牌照和監管內容與市場脫節。

    此外,這起案件還暴露了嚴重的監管漏洞,投資者的保護成為空談,證監會難辭其咎。在國際形象上,外界對香港財經監管制度的信心,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雖然香港宣稱要成為「國際虛擬資產中心」,但根據 Coingecko 數據顯示,目前只有兩家持牌交易所,其日交易量連港幣 1,000 萬港元都不到,香港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迎接 Web3 呢?

    延伸閱讀:列六大可疑點︱JPEX被證監會點名指未獲發牌 林作「割席」仍被捕

    亦有人質疑證監會這次的做法是否合適。雖然投資者在無牌交易所進行虛擬資產投資,需要自行承擔風險,但除了 OSL 和 Haskey Exchange 以外的其他交易所,都在香港無牌經營和宣傳,甚至還未開始申請,但證監會卻沒有採取行動,這些舉動也是令人深思。

    現時從警方和政府的動向來看,追討投資者的資金機會非常渺茫。而監管方的舉動,甚至罔顧投資者的利潤,讓投資者造成損失。那海外的機構及投資者如何有信心在香港投資虛擬資產板塊?如果香港真心希望成為 Web3 的先驅,就應該制定更完善的方向和貼近市場的政策。

    最新一份區塊鏈數據平台報告顯示,按原始交易量計算,印度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的加密貨幣市場,擊敗了英國、土耳其及俄羅斯,至於美國仍是世上最大的加密貨幣市場。報告更指出中亞、南亞和大洋洲市場充滿潛力。

    根據區塊鏈數據平台 Chainalysis 於 9 月 12 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以原始交易量計算,美國屬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市場,印度則緊隨其後。

    加密貨幣總交易量近2,700億鎂

    報告中亦進一步說明,根據其全球加密貨幣採用指數,印度在加密貨幣的採用方面,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自 2022 年 7 月至今年 6 月,印度的加密貨幣總交易量,高達約 2,690 億美元。

    值得關注的是,印度現時針對加密貨幣的稅率,高於大多數國家。報告認為,交易稅或會削弱印度本土交易所的競爭力,但補充:「雖然這些問題很重要,但它們似乎沒抑制印度對加密貨幣的巨大需求。只要這種需求存在,加密貨幣就將永遠在這個世界人口大國佔據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最新數據︱4.25億人擁有加密貨幣 182人持貨值逾1億美元

    中亞南亞和大洋洲成潛力市場

    報告另指出,從地區來看,中亞、南亞和大洋洲(CSAO)雖然僅佔全球加密貨幣市場約 20%,但可能是 「世界上最具活力和迷人的加密貨幣市場」。

    舉例指,P2E 區塊鏈遊戲 Axie Infinity 大幅推動菲律賓對加密貨幣的採用,由於高通脹和貨幣貶值,財富保值的需求,似乎推動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人採用加密貨幣。

    延伸閱讀:匯豐報告|2030年數字資產將佔全球資產10%

    區塊鏈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世界帶來了許多新興的數字貨幣及平台,其中以太幣(Ether)和以太坊(Ethereum)成為廣為人知的代表。本文將介紹以太幣和以太坊是什麼,以太幣具有什麼價值、與比特幣的主要區別和風險。

    以太幣與以太坊

    以太坊是一個基於區塊鏈分散技術的開源平台,它不僅支持傳統的數字貨幣交易,還能運行智能合約,這使得以太坊成為構建去中心化應用(DApp)的理想平台。

    以太幣(簡稱 ETH)則是以太坊平台的內部加密貨幣,用於支付交易費用、激勵礦工和作為智能合約的執行貨幣。

    以太幣的價值和應用

    以太幣的價值在於它的多功能和應用廣泛。首先,以太幣作為以太坊平台的內部貨幣,用於支付交易費用。當用戶交易、部署智能合約或在 DApp 上執行操作時,需要支付一定數量的以太幣作為手續費。

    其次,以太幣作為礦工的獎勵,礦工通過參與區塊的驗證和挖掘,獲得新產生的以太幣作為報酬。此外,以太幣還可以被用於投資、交易、存儲價值、各種開放式金融產品的質押、用作某些零售商和服務商的支付方式等。

    以太坊的智能合約功能,是以太幣的另一重要應用。智能合約是一種自動執行的合約,其中的條款和條件以編程的形式存在於區塊鏈上。以太幣可以用於支付智能合約的執行費用,並確保合約中的交易被正確執行。這為許多領域帶來了創新的潛力,包括金融、供應鏈管理、房地產和社交媒體等。

    延伸閱讀:三分鐘解讀︱智能合約是什麼? 優點缺點逐個數

    以太幣與比特幣的區別

    以太幣和比特幣(Bitcoin)是兩種不同的加密貨幣,分別於 2014 年及 2009 年發行,創始人分別是 Vitalik Buterin 及 Satoshi Nakamoto(中本聰),現時亦分別是世界上第二大及最大的加密貨幣。

    比特幣是首個成功實現的加密貨幣,總發行量為 2,100 萬枚,設獎勵減半時間;以太幣則是以太坊平台上的內部貨幣,發行數量上不設限,也沒有減半機制。

    兩者的主要分別是,比特幣被創造成為貨幣的替代品,成為一種交易媒介和價值儲存手段;以太幣除了是貨幣,還有更多功能包括支付交易費、執行智能合約和構建 DApp。而智能合約在金融、遊戲、NFT 等方面帶來的商業潛能,大大提高以太幣的價值。

    兩者的相同之處是,均為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可在交易所交易、投資或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等用途。

    延伸閱讀:幣圈名人系列︱世紀之謎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 是個人、組織、抑或AI?

    投資以太幣的風險與注意事項

    儘管以太幣具有吸引力和潛在的價值,但投資以太幣也存在一定風險。以下是一些投資者在投資以太幣時應注意的風險和注意事項:

    市場波動風險:加密貨幣市場極其波動,價格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大幅波動。投資者應意識到以太幣價格的潛在波動,並做好風險管理和資金規劃。

    技術風險:以太坊的技術仍在發展和改進中,投資者應關注其技術更新和升級,以確保其穩定和可靠。

    安全風險:加密貨幣市場受到黑客攻擊和安全漏洞的風險。投資者應謹慎選擇安全可靠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和錢包,並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使用雙因素身份驗證和定期備份資料。

    法律和監管風險:加密貨幣市場的法律和監管環境仍在發展中,可能會面臨不確定性和變化。投資者應該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遵守相關的合規要求。

    信息風險:在做出投資決策前,應仔細研究和評估相關的信息來源。由於加密貨幣市場充滿各種信息和網絡宣傳,投資者應保持冷靜,避免盲目跟隨市場熱情或傳言。

    以太幣作為以太坊平台的內部加密貨幣,在區塊鏈世界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然而,投資以太幣需要投資者具備風險意識,並謹慎評估自己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通過深入研究、適當的風險管理和謹慎的投資策略,投資者可以更好地參與和受益於這個新興的區塊鏈生態系統。

    延伸閱讀:幣圈名人系列︱以太幣創始人封「神」之路 沉迷打機大學輟學變億萬富翁

    據日媒報道,日本政府擬放寬對初創企業融資的規定,計劃允許初創企業通過提供傳統股票,以及加密貨幣,從投資者處獲得風險投資,新規定將涵蓋投資業務有限合夥企業(LPS)的基金。

    據日媒《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計劃允許新創企業於接受創投基金融資時,可以接受虛擬資產,以優化新創加密企業獲得資金的管道。

    計劃2024年向國會提交法案

    新規定適用於投資業務有限合夥企業(LPS)的基金(即由多家風險投資公司設立,投資新創企業)。日本政府計劃於 2024 年,向國會提交修改 LPS 法案的法案,假如成功通過,虛擬貨幣將被納入投資標的。

    市場預測,這將會令風險投資公司及個人投資者,更加容易投資新創公司。另外,風險投資公司的資金供給亦會增加,不論是對 Web3 企業或願擁有加密產業的企業來說,都在籌集資金方面更方便。

    根據日本現時的法律,若公司持有加密貨幣,需在每個財政年度結束時,對所持加密貨幣的未實現收益納稅。日本金融廳(FSA)於 8 月 31 日提議修改加密資產稅法,建議免去對國內企業所持加密貨幣在年底未實現收益的課稅,這或許會加強日企持有加密貨幣的意願。

    延伸閱讀:幣瘋港|金管局將推出穩定幣框架 傳統金融終可與加密貨幣共融?

    證監會在上周三發出聲明點名 JPEX 後,同日凌晨投資者已表示無法在平台提取資金,而周四證監會才將個案轉交警方。雖然警方已高調處理,拘捕多名涉案人,當中不少為知名 KOL,然而,高調的行動並未阻止投資者的損失,鏈上數據顯示 JPEX 的常用熱錢包發生大額轉移,由上周擁有 2,000 多萬美元的虛擬資產,到截稿前結餘已不到 200 萬美元。

    據警方指出,目前有上千名香港市民報案,涉及的金額高達 12 億港元,這是一筆巨額資金,而在 SFC 發明聲明前,JPEX 似乎還能正常提幣(雖然當時已有網民表示提幣困難),對比起目前無一用戶能成功提幣的困境,政府是否有更多積極保護市民的措施可做?

    舉個例子,報案人應該有提供 JPEX 的錢包地址,政府是否可以向法庭申請臨時資產凍結令,阻止有關錢包地址轉移資產,或者可以向 Tether 凍結涉及 JPEX 的 USDT 資產。

    延伸閱讀:JPEX事件︱8人涉案被捕 逾1,600人求助涉款約12億

    事實上,證監會早在 2022 年 7 月,將 JPEX 列為可疑交易所。那麼,為什麼當時不明確指出 JPEX 的問題呢?如果當時採取行動,結果會否不同?又或者,如果 SFC 先不發出聲明,而是交由警方調查及採取拘捕行動,是否可以殺涉案人士一個措手不及?

    令筆者費解的是,證監在 2023 年 9 月 13 日點名 JPEX ,當中的指控是否已夠料起訴?如否,這份聲明的目的到底是提醒散戶,還是有計劃地引爆 JPEX?筆者相信 SFC 有意保障香港市民,只是引爆 JPEX 的同時,可有想過走避不及的 JPEX 用戶?

    筆者希望警方暗中已經聯絡 Tether 及本地銀行,凍結 JPEX 部分資產,讓 JPEX 的用戶們,不至於一鋪清袋。

    延伸閱讀:列六大可疑點︱JPEX被證監會點名指未獲發牌 林作「割席」仍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