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is Lam專欄︱WeWork與FTX殞落 創投界過度膨脹之禍 - fintalk180

    Denis Lam專欄︱WeWork與FTX殞落 創投界過度膨脹之禍

    曾經是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的 FTX 爆雷後,不要說是仍未接觸加密貨幣者,就連幣圈中人也開始對加密貨幣敬而遠之。很多人也將事件當成加密貨幣圈子中的系統性風險,嚴重程度猶如 2008 年美國投資銀行爆雷一般,但又比特幣在去年 11 月至今的走勢看來,比特幣「儲存價值」的功能仍然存在。

    筆者特地舊事重提,並非因為本月是 FTX 爆雷一周年,也不是因為 FTX 創辦人 Sam Bankman Fried 終被定罪,而是因為看到曾經是創投界的奇蹟 WeWork 宣布破產而有感而發,兩間公司命運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WeWork 於周二已依據美國破產法第 11 章,正式在新澤西州申請破產保護,申請僅限於其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辦公室地點。據悉,該公司負債範圍從 100 億到 500 億美元不等。WeWork 於公告中稱,該公司已開始全面重組,以加強資產負債表,目前繼續正常經營。與代表 92% 票據的持有人達成協議。此外,公司將進一步合理化其商業辦公室租賃組合,會專注於業務連續性並為其會員提供一流的服務。

    落得慘淡收場的 WeWork 在 2010 至 2015 年時,乃是創投界的神話,創辦人 Adam Neumann,創辦之初他憑個人魅力吸引大量投資,當中被譽為創投之神的軟銀創辦人孫正義,更被他一番激昂的前景吸引而投資巨額金錢,孫正義甚至嫌創辦人想得不夠大,鼓勵他花更多金錢擴充市場,而 Adam Neumann 受孫正義啟發,憑大量創投資金將 WeWork 的版圖擴大到國外,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為止,在 39 個國家及地區仍有 777 個據點。

    延伸閱讀:Denis Lam專欄︱由JPEX事件看區塊鏈的高透明度

    但在連年虧損,回本遙遙無期之下,WeWork 竟仍獲得累計獲得軟銀集團、創投公司 Benchmark 和摩根大通等華爾街投行破百億美元投資,估值一度高達 470 億美元。

    WeWork 本身的業務模式,是靠簽署長期租約來降低租金成本,然後以較高的尺租租予客戶,但疫情後商業物業價格及租金持續下降,加上在家工作熱潮興起,令 WeWork 虧損持續擴大,而 Neumann 以公司資金「自肥」,如購入自用的私人飛機,又以公司名義租用自己的物業等,導致軟銀為首的創投迫令他下台,但公司經營狀況並無改善,連同軟銀於 WeWork 持續虧損期間「揼水」支持經營及初期投資,軟銀估計已砸下逾十億美元。

    各位熟悉 FTX 事件前因後果的幣圈中人,看到 WeWork 的遭遇後是不是覺得情況似曾相識?同樣是年輕人,同樣是獲得創投巨人注資,同樣是全球投資界的寵兒,但在全球目光之下,兩大巨型獨角獸都走上營運不力,創辦人以公司資金中飽私囊的問題,看到這裏我們也不禁想問,究竟那些星光熠熠的創投是如何做盡職調查?

    延伸閱讀:Denis Lam專欄︱狂出周邊保持熱度如吸毒 藍籌NFT地板價難避寒冬

    其實答案亦不難推敲。在 2008 年起,以互聯網為主的新經濟及共享經濟成為市場新寵,其時年輕一代創業家朱克伯格、馬雲等創造了商業奇蹟。

    當時慧眼識英雄的創投也賺得盤滿缽滿,自然希望能夠複製下一個年輕創業家,甚至認為自己的眼光足以抵過客觀的盡職調查,而後來的投資者,亦因市場大力吹捧,又或者認為同業已做好盡職調查而放鬆手腳,一心只想玩弄金融遊戲,把估值推高,然後上市獲利,對業務的實際經營狀況沒有正確的了解;而作為用家或大眾,亦將 Do your own research 的責任自動推卸到大行身上。

    不得不提,WeWork 創辦人 Adam Neumann 就在前創辦的公司屍骨未寒之際,創辦了新的區塊鏈租屋服務協議 Flow,獲 a16z 等著名創投押注,a16z 對 Flow 的投資甚至達到 3.5 億美元,為該行史上單筆金額最大的投資。

    不論是 FTX 或 WeWork,也是我們製造出來的怪物。

    延伸閱讀:Denis Lam專欄︱三大計時炸彈隨時引爆 區塊鏈前景何去何從?

    作者:Denis Lam
    MarsX 創辦人,年方未到 30,但幣圈一天人間十年,體感歲數已過 60。2020 年起協助多個 Defi、NFT 及 P2E 項目的代幣經濟、產品設計、宣傳策略及建立社群策略提供咨詢服務,團隊亦有營運 Web3 項目。

    #a16z #AdamNeumann #Flow #FTX #WeWork #創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