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連續兩日對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和 Coinbase 提起訴訟,引起全球加密貨幣行業的震驚。SEC 的行動顯示其正在加大對加密行業的監管力度,同時也可能推動行業加速邁向標準化和合規化。 立即免費訂閱 緊貼最新數字資產資訊! 事實上,SEC 的訴訟在市場上引起極大爭議,尤其是對於被列為證券的加密代幣的定義,例如 BNB、BUSD、SOL、ADA、MATIC 等在業界普通認同其具功能性,不應算是證券的熱門代幣。SEC 將以上代幣分類為證券,短期內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其他交易所或不得不決定是否下架這些被歸為證券的代幣。 延伸閱讀:幣安訴訟︱美證交會起訴幣安及趙長鵬13宗罪 比特幣急跌半成 聆訊或為業界帶來清晰指引 然而,筆者認為 SEC 的行動雖然為市場帶來短期震盪,但不會對上述代幣價格產生長期影響,反而項目方或能通過法庭聆訊爭取為代幣重新定義,亦為業界帶來清晰指引。 另外,SEC 也批評幣安和 Coinbase 混合提供交易所、經紀和清算等功能,要求其依法分開註冊相應業務。這可能意味著,美國政府有意要求加密交易所逐步拆分和標準化其業務,逐一完成註冊,以達到監管要求。…
加密貨幣已開始融入日常生活中,被用來買賣實體世界的資產或服務,更可用作儲存價值。然而對很多人來說,加密貨幣仍屬未知的概念,故存有不少誤解,認為它不但沒有內在價值,更只是洗黑錢工具。小編將講解相關的誤解與事實,協助大家釐清概念。 誤解一:加密貨幣並非真正金錢 事實:不論是數字資產還是傳統法幣,其價值均來自大眾的接受及採用程度,至今不少人認為,加密貨幣並非真正金錢,但其實已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接受加密貨幣支付。 去年三月,3 香港便宣布與數碼資產交換平台 FTX US 合作,客戶日後可透過指定加密貨幣,網上支付電話帳單、購買電訊產品及增值服務。實惠(Pricerite)早於 2019 年 8 月宣布,將接受顧客以比特幣、以太幣或萊特幣付款,成為本港首家全線接受虛擬貨幣支付的大型零售連鎖店。 除了民生產品,四大會計行之一的羅兵咸永道(PWC)亦早於2017年,接受以比特幣支付其諮詢服務。以上只是部分例子,可見加密貨幣支付,已逐漸成為港人生活的一部分。 立即免費訂閱 緊貼最新數字資產資訊! 誤解二:加密貨幣沒有內在價值 事實:有人認為加密貨幣背後無實物或「保值」法幣作為擔保(穩定幣除外),因此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可言。但事實上,大多數法幣例如美元及英磅,都無實體資產作擔保,不過因為是由政府發行,大眾便信任政府能作為法幣大部分價值的來源。 其實不論法幣或數位貨幣,其價值均來自大眾接受程度和採用率,就數字資產而言,採用率正在不斷成長。數位貨幣的價值在於,能讓所有人自行查看驗證的開源碼,不需信賴可能謀取自身利益或貪腐的第三方,屬另一種信任基礎。 此外,以比特幣為例,具有價值儲存功能,因其最多只會創造 2,100…
17 世紀發生的鬱金香熱,被認為是人類史上首次金融泡沫事件。有人認為比特幣是另一次鬱金香熱,到底現時的比特幣發展,是否真的會重蹈近 400 年前的鬱金香熱泡沫爆破的覆轍?兩者又有何差異?本文將作分析。 立即免費訂閱 緊貼數字資產資訊! 鬱金香熱潮及泡沫爆破 鬱金香熱(tulip mania)發生於 17 世紀時期的荷蘭,當時荷蘭國際貿易發展迅速,交易業務廣泛,荷蘭的人均收入是全球最高,亦帶動奢飾品市場發展。 當時鬱金香成為了人們最愛的奢飾品,特別是變異了的鬱金香,因擁有異於一般的花色及圖案,更是受大眾喜愛,人們都想擁有並用作炫耀。由於需求大增,鬱金香的價格水漲船高,當時稀有種類的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於一個月內上漲 20 倍亦很平常,價格後來甚至升至與一幢房子差不多。 大量農民將土地用來種植鬱金香,結果令供應量急升,鬱金香泡沫於 1637 年 2 月的一星期內爆破,更暴跌至洋蔥的價格。有指事件對當時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亦令不少人破產。 鬱金香熱與比特幣…
香港政府去年下旬大改取態,決心發展加密貨幣及元宇宙產業,其中一個惹人關注的動作,是去年 10 月表態,重視元宇宙,政府方面也會身體力行,發行非同質化代幣(NFT)。發展元宇宙是時下香港的大趨勢,本地大企業亦同步搶攻元宇宙的席位。 已在元宇宙買下虛擬土地的大型企業或人物,許多都是港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包括滙豐銀行、港鐵(0066)、新世界(0017)第三代接班人選鄭志剛,以及國際影星舒淇及丈夫馮德倫等,主要於 2021 年至 2022 年間,已率先在元宇宙平台 The sandox 進駐,擁有平台上的元宇宙土地。 鄭志剛投資近4,000萬買虛擬土地 據報道,鄭志剛於 2021 年尾,購入了 The sandox 一塊面積較大的土地,投資金額達 500 萬美元,即約…
將區塊鏈應用到現實世界是很多 Web3 人的共同目標,誰人能夠將兩者成功連結,便可執 Web3 的牛耳。但可惜的是,區塊鏈面世逾十年以來,真正做到與現實世界連結的項目卻屈指可數,如近年湧現的一批現實世界資產(RWA)項目,表現便泛善可陳。 代幣化資產是最常見的 RWA 方式。香港證監會早在 2019 年便發表《有關證券型代幣發行的聲明》,聲明指 STO 作為具備傳統證券發售屬性的特定代幣發行,有機會屬於《證券及期貨條例》下對「證券」的定義,要求業者遵守《證券及期貨條例》有關的條例。 當時發表這份政策聲明引發市場熱烈討論,事關當時不少機構籌備推出與物業掛鈎的 STO。在這段時間,新加坡、台灣、美國等國都發表了對 STO 的政策立場。 然而,各地政府的嚴陣而待以及 Web3 從業者的積極開發,並沒有令 STO…
交易加密貨幣的其中一種方式,是點對點(C2C)交易,顧名思義,指用戶間直接買賣交易,當中不涉中間機構。C2C 交易的好處,包括零交易手續費和有多種付款方式等。但與中心化交易所(CEX)相比,C2C 交易也有其缺點,例如交易速度較慢,且流動性較低。 透過 C2C 交易,您可以選擇買賣對象、控制定價及交易的時間。相反,在 CEX 交易時,您並不能直接與對方交易;交易所會利用圖表及市場訂單聚合器,來衡量當刻的市場價格,當您預備好交易,交易所便會將您的訂單,輸入到訂單簿中,並代您交易。 透過評分系統降低詐騙風險 其實最基本的 C2C 交易,就是您在網上直接與另一人商討並完成交易。不過,網上世界充滿詐騙危機,因此不少 C2C 交易,均透過交易所平台提供服務,情況就像您在二手買賣平台 Carousell 跟人交易一樣,您是透過平台與另一用戶直接聯絡交易。 為免出現詐騙,C2C 交易所不只會連接買賣雙方,還會透過用戶回饋意見及評分系統,來降低詐騙風險;亦會透過「保管」方式,來保護正在交易中的加密貨幣,直至雙方確認交易順利完成,交易所才會放行相關加密貨幣到買方的錢包。 假如交易訂單處理期間,其中一方不滿意交易,便可以提出申訴,或者讓交易所的客服人員介入,以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研究揭示︱英國因加密犯罪損失近20億 年輕及男性受害者最多…
加密貨幣世界中充斥着各式各樣的人物,對市場持不同的看法,亦會因而做出不同的行為。今次小編介紹四類幣圈人物,包括:比特幣信徒、交易成癮者、抱袋者及無幣者。 當中有人極之信奉比特幣;有人一旦不交易就渾身不自在;有人不幸買入「蟹」貨都堅持不賣出;有人根本不投資加密貨幣(其實不算幣圈中人),而被視為是加密貨幣世界中的「麻瓜」。讓我們來一一了解他們吧。 立即免費訂閱 緊貼最新數字資產資訊! 比特幣極端主義者(Bitcoin Maximalist) 他們絕對是比特幣的信徒,深信比特幣屬前無古人,甚至後無來者且是最有價值的加密貨幣。 比特幣的歷史最悠久,對於他們而言最值得關注,其他 Altcoins都沒有什麼價值可言,當中有人甚至認為,其他加密貨幣均是騙局,將來都會歸零。 延伸閱讀:超級新手︱甚麼是加密貨幣? 交易成癮者(The Hound) 這類人會想在市場上不停做交易,假如不作交易,便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他們基本上已沉迷於交易遊戲之中,進入了不能自拔兼上癮的狀態,他們可能覺得自己十分擅長交易,又或者希望在每次交易中賺一點錢,但長期不斷交易下,最終可能蝕本收場。 其實交易成癮者與賭博成癮的人非常相似。外國就有賭博研究方面的專家指出,賭博的人把有價值的東西(即金錢),放在不確定的結果上冒險,希望可能獲利。而經常交易加密貨幣,而非持有加密貨幣作為投資的人,其實就是在賭博。 抱袋者(Bagholder) 指的是在幣圈中投資某種資產後,變成「蟹」貨的人。其實等於在傳統股票市場一樣,我們總聽過有朋友說,買入某股票後即跌,之後他就一直不賣出,希望等將來上升後再賣,結果持有了好幾年,甚至已不再留意該股票價格,但仍不肯賣出。 其實,他們死抱蟹貨不放(就如抱著一個空袋般),原因可能是未有定下止蝕位;亦可能是不願意承認錯誤的買入決定;也可能只是因為固執,希望資產升值而不用蝕錢,可惜最終結果都是越蝕越多。順帶一提,Bagholder 持蟹貨卻不放的行為,稱之為 Bagho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