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貨幣熊市下,投資者風險胃納急降,對交易所信心大減。在交易、質押統統成為高風險的舉措下, 加密貨幣水龍頭 (Crypto Faucet)就是較低風險獲得加密貨幣的方法之一。 簡單而言,加密貨幣水龍頭通過在應用程式和網站完成簡單的任務,即可獲得小額加密貨幣獎勵。這些任務包括玩小遊戲、觀看廣告、產品短片、完成問卷等等,任務越簡單,獎勵越少,因為其分配的獎勵通常十分小,就像從漏水的水龍頭滴下的小水滴一樣,所以叫做「加密貨幣水龍頭」。 加密貨幣水龍頭如何運作? 要通過水龍頭獲得獎勵,用戶需要輸入他們的詳細信息以及錢包地址來註冊,當完成任務後,獲得的獎勵將投入錢包。 但需要留意,大部份水龍頭所贈送的獎勵,都低於平台的最低門檻,即用戶可能需要積累獎勵達到最低限額,或者充值一定數量的同款加密貨幣,才能夠提取獎勵。 第一個加密貨幣水龍頭 第一個加密貨幣水龍頭早在 2010 年(即比特幣誕生後一年)創立,由比特幣網絡的主要開發者 Gavin Andresen 創立。 當時創立水龍頭原因之一,是早期鮮有加密貨幣交易所,交投亦很稀少,於是向用戶贈送比特幣,令他們對此產生興趣。 當時用戶完成簡單驗證碼,即可免費獲得 5 枚比特幣,(若以最近價格約 21,200…
隨中國在 2021 年起禁止挖礦,比特幣全網算力大幅下降,加上傳統金融機構的入場,挖礦市場在去年也來了一次大洗牌,在下半年裏面逐漸淘汰掉一些營運及電力成本較高的礦企,而比特幣的平均算力,亦由 2021 年的高位大跌八成。 電力成本上升亦是礦企面臨的一大困局。全球能源成本上升,就以美國數據為例,工業電費價格就由 2021 年至 2023 年間,升了近百分之十,營運成本甚至超過了掘礦的收益,目前在部分州分的礦企也開始面臨無法「回本」的局面。 事實上,在去年 5 月 Terra 事件開始,不少礦企就被迫賣出新產出的比特幣,甚至一些作為儲備的比特幣,亦被迫在市場低位賣出。其中一間大型礦企 Core Scientific 在去年 11 月終支持不住,宣告破產。…
還記得五、六年前香港政府的財金官員不斷講香港的金融體制非常健全,法規行之有效嗎?你也可能知道當年柯達時任 CEO 一樣以為柯達的產品是全球最佳,並不同意需要全力發展數碼攝影產品。他以數碼攝影成像低、遠不及菲林的自然及有層次為理由,完全沒有考慮過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客戶會按實際情況選擇放棄使用傳統產品。 愚公估計,柯達當年的管理層並不是不知道數碼攝影是大勢所趨,由於他們的任期一般只有幾年,一旦大量投放資源落實數碼轉型,就肯定會影響其傳統業務收入。只顧慮其任內業績,而不關注企業日後要面對的危機,變成柯達倒閉的重要原因。 緊貼央行數字貨幣發展 香港、星加坡、甚至歐洲的瑞士等金融中心的成功,其實是建立在兩個基礎上。 一、避稅天堂。 二、在各國之間信息不對稱及互不信任的大環境下,做其中介人角色。 你可知道,目前已發展成熟的區塊鏈技術最具顛覆性的價值,就是分散式信任機制及去中介化。 當這個技術被傳統金融行業採納,並被利用在傳統金融產品的時候,其顛覆性及創造性破壞能力,就肯定比數碼攝影對社會的及全球經濟變化為大。愚公以為,過去香港因為既得利益者和墨守成規的官員的影響,而沒有按時發展數字金融的日子必須離去。 香港要繼續發揮一國兩制下的優勢,目前應致力發展《央行數字貨幣》(CBDC)及《數碼資產交易平台》,以配合《數字人民幣》(eCNY)國際化的大方向。 否則等到 eCNY 在國內全面落地,甚至以零售模式服務大灣區,甚至一帶一路地區的時候,香港的所謂超級聯繫人角色,自然就會被 CBDC 這個同時擁有虛擬貨幣的交易資料不可竄改特性,及具備有限制匿名特性的新功能而被削弱。 簡而言之,以前需要中介包括一套買賣雙方也相信的法律、審計辦法、資料保護、金融服務等才能完成的買賣交易,將來會被一套更可靠的跨邊「機器人」來替代。在這數字金融的「玩法」下,以上提及的兩個成功要素,我們能否繼續維持? 發揮港元超級穩定幣的角色 歐盟要統領西歐、英國要繼續影響全球、新加坡要繼續以小做大,就必須擁抱金融科技。它們也紛紛研究發展 CBDC…
房地產開發商開發項目時需大量資金,籌措資金要面對很多挑戰,傳統融資亦欠缺靈活和可及性,產生高昂成本。透過應用證券型代幣發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簡稱 STO),可經通證化( Tokenization )將權利分割,令資產融資更具彈性;又因發行虛擬貨幣的各類優勢,開發並吸引更多新投資者,令房地產這類不動產不再受地域限制,流動性更高。 房地產融資參與者未來勢將成為首批 STO 應用者。 房地產開發商目前的融資渠道,主要來自傳統的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此方式缺乏靈活性,對成長階段的企業而言,借貸利息造成的負擔較重;另外,由於這些成長中的企業通常未達上市最低要求,難以直接在公開的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市場需要新的融資渠道,以解決傳統金融框架下的限制。 事實上,市場上有部份資產類別的所有權不易被分割,包括房地產、藝術品及知識產權。然而,透過 STO 這一個更靈活及可分割的全新集資方式,可將上述無論是有形及無形資產所含的價值釋放,將之變成一個證券型代幣向市場集資。 一、提高資產流動性 此舉允許發行人創建更多以房地產為基礎資產的融資產品,便於發行人的資產進入市場流通,令資產能以較低投資額,並以較低門檻吸引潛在投資者,大大提高資產流動性。 二、開拓更廣泛潛在投資者 對發行人而言,採用區塊鏈和智慧合約技術的 STO,成為替代融資渠道,將資產作最小化分割,開拓更廣泛的潛在投資者。加上全球不少領先的金融市場,正迅速建立及發展證券型代幣交易所,使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大大提高,證券型代幣交易能全天候運作並在數小時內完成結算,有利於發行人獲得更廣泛的投資者。 三、打破地域限制 房地產屬傳統不動產,如要投資實質地產業務,跨境交易較為複雜,過去流動性一直較低。 證券型代幣…
早前港府發表虛擬資產在港發展政策宣言,擬推動綠色債券代幣化,並就允許散戶投資者參與加密貨幣買賣展開諮詢。上月港府三讀通過《2022年打擊洗錢及恐怖份子資金籌集(修訂)條例草案》,今年 6 月起對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實施新的發牌制度,並受證監會管轄。 香港數字資產交易所(HKD.com)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楊凱文表示,公司在港發展兩年,「係唔真係受惠於政府支持?對於我哋嚟講,係未有嘅」,更透露名字有「數字資產」的公司,難以在本地銀行開戶,建議政府「唔好熱潮過,就好似無咗件事。」 楊凱文接受傳媒訪問稱, 樂見香港有很多傳統機構加入 Web3,為行業帶來多樣化,亦歡迎港府的新措施。但他坦言,在這兩年間未曾獲得政府支援,包括創業、金融科技基金等。 楊凱文並希望傳統金融系統配套亦能支持加密貨幣,他更提到,因公司名稱有「數字資產」四字,申請銀行戶口時被拒,「既然政策上係利好,對行業有一定扶持,希望對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有一定支持。」 曾打算將業務搬離香港 HKD.com 早前公布,如果香港的發牌機制及條件門檻過高,或禁止加密貨幣零售業務,就會將主要業務搬離香港,僅留下研發及客戶服務。楊凱文指公司在新加坡、西班牙、杜拜等地已有佈局,如收購了新加坡合規公司,但隨政府改變政策方針,「會堅定信念,好好服務香港用戶。」 他坦言:「政府既然講咗,就快啲落實,唔好議而不決」、「唔好熱潮過,就好似無咗件事」,希望實實在在推行相關政策。 2017 年 9 月,證監會推出監管沙盒,加密業界可以自願性質申請牌照;去年 7 月政府修訂《打擊洗錢修訂條例草案》,擬納入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 的監管許可,並要求相關機構於今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