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 ,又稱第三代互聯網。到底它是什麼、與現時的互聯網又有何不同?事實上,Web3.0 的核心價值在於去中心化(Decentralised),保留以往互聯網的互動和共享等優勢,同時摒棄過度中心化及私隱問題等缺點,結合區塊鏈技術紀錄用戶網上活動,著重網民對資料嘅擁有權(Ownership),保障個人私隱,令網絡系統變得更公開透明。 Web3.0 概念早於 1998 年,便被全球資訊網之父 Tim Berners-Lee 提出,但當時稱為 Semantic Web(語意網),概念較模糊。直至 2014 年,以太坊聯合創辦人 Gavin Wood 重新提出 Web3.0 的想法,認為這個世界應要有一個不受審查及不被壟斷的網絡平台,以保護網絡使用者的資訊與資金流動。 為了更清楚了解…
日前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表題為《「數碼港元」—邁出新一步》政策立場文件,稱已從技術及政策層面,審視在港發行「數碼港元」的可行性,會於約九個月內制定系統開發計劃,預計需最少兩至三年,才能建立可應用的批發層面項目。 文件提及當局對加密貨幣市場,包括穩定幣的看法,雖獲意見認為數碼港元及穩定幣可共存,但明言若未受穩健監管,「私營部門穩定幣並不適合作為支付工具」。Newman Capital 合夥人葉永禧就指,對比其他地區已可使用相關技術,「香港其實算慢」。 今年 6 月,金管局公布數碼港元(e-HKD)討論文件,並諮詢公眾意見,討論文件內更特別提到穩定幣可能削弱本地貨幣作為單一記帳單位的角色;亦提到穩定幣試圖透過與其他資產掛鈎,以減低價格波幅,但這類穩定幣,仍面對與其支持資產相關的風險及交易對手風險。 意見指數碼港元及穩定幣可共存 最新文件提到,收到意見認同香港須為應對穩定幣帶來的挑戰作好準備,部分回應稱若穩定幣有明確監管框架,數碼港元及穩定幣可以共存。當局回應指,會在探討數碼港元的應有特點時,考慮相關意見,並繼續與持份者保持溝通。 另一方面,文件提到,國際金融界正尋求更快捷簡便的跨境支付及匯款方案,最終或要加強各地支付系統間的互聯互通,而央行數碼貨幣(CBDC)有潛力成為這類安排的基礎。 國際金融界亦有討論是否可將 CBDC 應用於加密及去中心化金融領域,從而為相關市場提供一個穩定的支持。尤其是考慮到近期發生多宗相當矚目的私營部門加密資產項目崩盤事件,反映若未受穩健監管,私營部門穩定幣並不適合作為支付工具。 在加密資產市場活動方面,金管局認為有需要深入研究零售層面 CBDC 能否及如何支持加密市場發展。當局指其後在深入的應用研究及試驗中,亦會包括研究 CBDC 應用於去中心化金融活動的利弊。 諮詢回覆者多憂慮私隱問題 文件亦提及,回應者普遍對於應否去中心化持不同看法:…
周四聯儲局宣佈加息 0.75 厘,委員預計今年內仍會再加息 1.25 厘,比特幣、以太幣應聲下跌,但似乎未影響一眾「HODL」名人的入市意欲。彭博報道,本港四大發展商對加密貨幣最積極的新世界(017)行政總裁鄭志剛旗下 C Capital,計劃未來 18 個月內籌集 5 億美元(約 39 億港元)投資於區塊鏈資產、信貸及私募股權,押注私營公司和數字資產的價格觸底反彈。 C Capital 行政總裁鄭彥斌(Ben Cheng)更「別人恐懼我貪婪」,揚言這時候投資「會產生最好的結果」,更稱最快半年時間「回報就會回來」! 報道提到,C Capital 由前美銀美林集團投資銀行家鄭彥斌共同創立的區塊鏈基金,並計劃明年再集資約…
以太坊合併後,以太幣價隨即轉淡,另一龍頭比特幣整體仍在兩萬美元(下同)低位徘徊。市場靜待周四議息結果出爐,上周美國 CPI 數據公布後,美股大跌,比特幣亦跟隨下跌。大行直言,除了持有美元,其他資產難逃一劫。另一方面,《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Toru Kiyosaki)逆市唱好加密貨幣,列出「美元死亡階段」,直言「美元將死!」呼籲投資者趕緊投入加密貨幣的懷抱。 料加息周期最少維持至明年初 在美聯儲不斷「放鷹」後,美元指數曾升穿 110,迫近 20 年高位,其中人民幣兌美元失守 7 元,再創逾兩年低位,美元以外的貨幣亦普遍貶值。 根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 Group)的數據,料美聯儲 9 月份加息 50 個點子的概率為 10%,加息 75…
從 2019 至 2022 年短短三年間,虛擬貨幣的總市值上升了 2,000 倍,而且參與的機構不斷增加,令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不得不正視虛擬貨幣於市場的地位,一些地區看上了虛擬資產未來的價值,但同時意識到其市場潛力之大,必須備有足夠的監管,因此積極推行相關政策。 其中歐洲對於虛擬貨幣抱積極的態度,英國看好該市場前景,並認為可作為脫歐後支持經濟的重要部份,正開始安全而有效率地將資產數字化,它們正立法監管穩定貨幣,並研究如何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傳統金融市場上。 其他歐美地區亦推出政策,保障投資者及行業的發展,例如美國拜登政府於三月,簽署了一份關於虛擬資產發展及責任的行政命令,這個行政命令,被視為虛擬資產的基石,它以 Web3 為基礎,對傳統金融系統的已知風險及建設上的問題研究解決方案。該國近期亦推出了 Responsible Financial Innovation Act,確保任何新的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都對客戶負責。 然而,並非所有地區都對市場持有積極態度,中國因環境及浪費能源為由,嚴格禁止境內人民進行任何虛擬貨幣的掘礦行爲,更不斷收窄政策,現時內地嚴禁中國人投資或買賣虛擬貨幣。他們認爲虛擬貨幣不屬於任何國家的貨幣,因此不適合以貨幣的法規監管。 事實上,虛擬貨幣有其監管的必要性。虛擬貨幣的本質較易被用作非法用途如洗黑錢,近期一單虛擬貨幣洗黑錢案,涉案金額總值 45 億美元(約 353…
以太坊合併完成,以太幣自上月一度急升後,價格曾由近 1,000 美元升至近 2,000 美元,合併後出現明顯回吐,至於本月炒風,則由幣價轉到「域名」。由於市場憧憬合併令 gas fee 下跌,令相關「域名」(ENS)製造成本下跌,吸引大量投資者炒賣,成交量在所有項目中排第二名 。其中一個售價最高的域名「000.eth」,開價更高達 5,000 以太幣(約 6,340 萬港元)。 ENS 是以太坊區塊鏈上的一個分佈式、開放和可擴展的命名系統,允許用戶將一長串加密貨幣地址的密鑰,變成一個單一的 ENS 域,如「vitalik.eth」。 ENS 令發送和接收加密貨幣的過程變得簡單,用戶不用複製和粘貼冗長的錢包地址,只需像其他普通地址一樣分享他們的域名,便可在用戶間以 NFT…
以太坊合併在即,每秒近九百兆億的算力將釋放到其他 PoW 生態,各方對以太坊轉用權益證明機制 PoS 的意見不一,有人認為以太坊將因此威脅比特幣的龍頭地位,有人卻覺得只是借勢炒熱,那究竟這場 PoW 與 PoS 之爭,誰是最大得益者? 加密貨幣萌芽於PoW機制 PoW 工作量證明機制,是獎勵最先驗證區塊鏈上的交易者,而爭奪這個獎勵的過程,就是礦工以電腦鬥快計算複雜算式並獲得區塊記帳權,即是挖礦。 PoW 缺點是必須消耗大量冗餘電能,越多人加入爭奪,越浪費電能,這是近年遭環保份子打擊的弱點。 可是,大家卻忘記了,早期比特幣網絡得以迅速佈置,就是因為 PoW 機制 ── 礦工只需要買台合規格的電腦,電腦就會自動去計算那個複雜算式參與爭奪,從而賺取獎勵。對投資人來說,這項投資成本結構非常簡單,初始投入成本就是電腦組件(CPU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