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 市場可謂 2022 年幣圈成長最快的板塊,然而,NFT 的概念對於絕大多數的普羅大眾來說,仍然是十分陌生的。然而,相比起年初的炒賣階段,現時區塊鏈市場正在默默的起革命,幾乎每天都有新的區塊鏈技術出現在現實生活,以全新的商業行銷方式賦上區塊鏈的優勢,以下介紹的這種可能是 2023 年幣圈的一匹黑馬—區塊鏈打卡。 筆者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裝置名為「IYK Disc」,是一塊光碟狀的 NFC 芯片,用戶用手機拍一下芯片後,便可以於 Gnosis 的區塊鏈上,自動生成一個 POAP (Proof of Attendance Protocol),以證明用戶曾經到達過該地點。 所謂 POAP…
Search Results: 王敏儀 (55)
英國 Z/Yen 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於 9 月底發表了《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的最新報告,紐約仍是全球最受青睞的金融中心,遙遙領先其他城市;倫敦居第二;新加坡則擠下香港,排名第三。 按行業比較,香港 6 個行業指標排名均下跌,其中「政府和監管部門」下跌最多,其次則為「金融科技」,比起 GFCI 28 時,已經下跌足足 6 位至全球第 10 位。 在新加坡、杜拜等地搶佔 Web3.0 和虛擬資產風口後,香港於金融科技的進展上,無論是法制或是人才,都逐漸被其他地區拋離,但不甘落後的香港終於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向虛擬資產領域敞開了懷抱。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在 10…
幣安聯席創始人兼 CEO 趙長鵬(CZ)於 11 月 8 日表示,收到 FTX 方面的求助,指 FTX 姊妹公司 Alameda Research(AR)出現流動性緊縮危機,為了協助受影響用戶,打算全面收購 FTX.com。但不足 48 小時,幣安宣佈交易告吹,原因是盡職調查後,發現 FTX 對用戶的資金處理不當。如此戲劇性的變化,筆者相信幣安根本無意收購 FTX,只是為了加速 FTX…
近月 NFT 的狂潮大致已退去,年初以頭像為主的 PFP 類 NFT,隨便可賣出幾千幾百 ETH 的光景已不復再,Opensea 的月交易量,亦已由 50 億美元大跌至 3 億美元。然而,大品牌對於 NFT 的熱情似乎毫不減退,依舊在發行「不能賺錢」的 NFT,無論是為了品牌宣傳的噱頭,還是數碼化產品,到底所謂 NFT 可以怎樣賦能我們日常的生活? 著名 NFT…
上周全球金融圈最關注的事情,是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信用違約交換指數(credit default swap,CDS)飈升至 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最高位,達到 247 基點,有關消息更被炒作成下一個雷曼兄弟時刻,市場紛紛給出危險、保持觀望的態度。雖然瑞信的情況不太樂觀,但實際上遠遠未成為市場真正的「核彈」。 近年瑞信雖然一直深陷金融醜聞,由之前捲入販毒洗錢,到包括 Archegos 資產管理公司和 Greensill 資本倒閉的巨額損失。話雖如此,比起 08 年,監管機構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壓力測試、巴協三資本協議中各種限制槓杆及衍生品風險的規定,也令瑞信其實一定程度保持了比較充足的流動性和資本率。 而且退一步來說,只要瑞士信貸的主體銀行業務沒有出問題,只要投行業務和主體分拆,100 億市值的瑞信實際上也不會對金融市場造成巨大的震盪。 對於資產來說,筆者認為真正值得關心的「戰場」,依然在於美聯儲加息和美債長期利益率。從穆迪最新發布的違約風險報告中,我們也可以窺探到其他資產在末來一年的風險狀況: 未來一年美國和歐洲各個行業中公司違約的概率。(來源: 穆迪…
筆者最近收到多個查詢,大家都同意區塊鏈的優點多不勝數,只是想不通如何將區塊鏈技術融入自身的行業。剛巧筆者最近為友人的電商平台引入區塊鏈技術處理交易結算,成功為其減省人手與提升效率。 在引入區塊鏈技術之前,友人每月需要處理與數千名商戶之間的交易結算,過程中,需要為每個商戶對接銀行,由於涉及海外商戶,經常需要進行程序繁複的跨國匯款,當中涉及大量人手操作,經常發生填漏資料等人為錯誤,而無法成功匯款,人力及時間成本高昂。 有見及此,筆者運用兩項區塊鏈技術改造友人的電商後台 — 區塊鏈錢包作身分識別,以及運用智能合約取代銀行等中間人角色。 區塊鏈錢包作身分識別 兼備收款功能 友人的電商後台改造前,商戶需要先登入後台,再綁定銀行帳戶,並由友人的團隊在管理後台核實。看似是簡單數步流程,因資料與銀行記錄不符而無法正常收款的情況,卻每月均有發生,導致友人需安排不少人手協調和跟進。 最大的痛點是,有關工作量會隨商戶數目增加而增加,邊際成本難以降低。而後台經過改造後,商戶可以區塊鏈錢包作身分識別,商戶只需要在登入頁面按連接錢包,已同時登入自己的帳戶及綁定區塊鏈錢包收款地址,大大減省雙方的人手及時間成本。 運用智能合約處理批量結算 時效升十倍 當友人的後台全面支援以區塊鏈錢包登入後,筆者再進一步改造其後台—以智能合約取代銀行的中間人角色處理批量結算。 後台改造後,友人可通過管理員後台,以 SSL 加密技術,先將商戶及其可供提取之代幣數目,寫入智能合約,商戶即可憑自己的區塊鏈錢包,自行到智能合約提款,整個過程按照當時網絡狀況,快至數分鐘即可完成,時間上比起傳統匯款快數十倍,更能以極低成本處理跨國匯款。 而且所有資料均以加密方式存放在區塊鏈上,商戶們可通過友人的後台解密區塊鏈上的交易記錄,外來人即無法查閱,同時提升透明度又兼具私隱。 以區塊鏈錢包作身分識別及運用智能合約處理結算,提升效率固然是優點之一,更重要的是減省成本。以友人為例,改造後減省三名會計人手,三個多月已足夠補貼後台改造的成本,重要的是將來增加商戶時的邊際成本大大降低,有效提升純利。看來除了 AI 人工智能有意取代人力,區塊鏈與智能合約也是另一強勁對手!
以太坊合併在即,每秒近九百兆億的算力將釋放到其他 PoW 生態,各方對以太坊轉用權益證明機制 PoS 的意見不一,有人認為以太坊將因此威脅比特幣的龍頭地位,有人卻覺得只是借勢炒熱,那究竟這場 PoW 與 PoS 之爭,誰是最大得益者? 加密貨幣萌芽於PoW機制 PoW 工作量證明機制,是獎勵最先驗證區塊鏈上的交易者,而爭奪這個獎勵的過程,就是礦工以電腦鬥快計算複雜算式並獲得區塊記帳權,即是挖礦。 PoW 缺點是必須消耗大量冗餘電能,越多人加入爭奪,越浪費電能,這是近年遭環保份子打擊的弱點。 可是,大家卻忘記了,早期比特幣網絡得以迅速佈置,就是因為 PoW 機制 ── 礦工只需要買台合規格的電腦,電腦就會自動去計算那個複雜算式參與爭奪,從而賺取獎勵。對投資人來說,這項投資成本結構非常簡單,初始投入成本就是電腦組件(CPU 或…
近來幣市悶局,光靠以太坊合併的消息,勾不起大家對市場的興趣。然而在熊市,筆者卻看到不少項目方專注開發,為下個牛市作好準備,而筆者感到 SocialFi 「社交化金融」這一版塊,或許是下個區塊鏈的爆點。 由中心化交易所開始,到 DeFi 掘起,走到 GameFi,作為項目方的商業邏輯一直在調整:中心化交易所,項目方看似賺的是交易手續費,其實不然,那部分的錢大都用來分成給推廣方,或是補貼新用戶成本。 真正賺錢的是賺是其他項目方上幣的錢,甚至乎部分和用戶對賭差價合約的錢,那些交易所出現插針殺合約的傳聞,亦因此而來;基於用戶對中心化交易所的種種不滿,去中心化交易所乘機掘起;項目方把提供流動性的風險與回報,都下放給散戶,而項目方改為運用用戶提供的流動性作各項的投資好了。 這種做法對散戶來說,看似賺錢機會多了,其實同時承擔了部分項目方的風險,而為了掩飾這些風險成本,GameFi 的項目開始火起來,在遊戲的包裝下,用戶對「虧損」和「玩遊戲輸了」的感覺混在一起,看看最先冒起的 Axie Infinity,你以為自己輸了場比賽,實際上是虧了當天的收益。 那為何筆者看好社交化金融這一個版塊?主要是因為 SocialFi 可以仿效 Web2 的傳統商業邏輯— 引入廣告商 — 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引入廣告商可以從生態底層帶來新的收入和補貼來源,令到散戶和項目方均有賺錢空間,而不是對立方,互惠互利下用戶和項目一同成長。看看目前…
港府於今年 7 月二讀通過《2022年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修訂)條例草案》(下稱草案),收緊對虛擬資產的監管,對區塊鏈行業會有何影響?近年掘起的非同質化代幣 NFT,又是否監管對象? 監管與否 在於是否涉及資產托管 是次草案中,監管是針對虛擬資產服務商的各種宣傳和提供服務。根據草案對虛擬資產服務的定義,其中一項條件是:在該項服務中,客戶款項或客戶虛擬資產由提供該項服務的人直接或間接管有。基本上只要一項資產定義為虛擬資產,除非整過交易過程,服務商都沒有代持過客戶的金錢或虛擬資產,否則服務商必須持牌,而且持牌的要求更伸延到推廣方。 這條例若是實行,中心化交易所必然首當其衝,而以找換形式經營的場外交易所(OTC),由於買賣過程不涉及托管客戶虛擬資產或金錢,應該暫不屬於監管範圍。 那麽,去中心化交易所是否能逃一劫?這個部分似乎有規避的空間,因為在去中心交易所,以智能合約作虛擬資產托管方,再以另一智能合約撮合買賣,理論上服務並不持有過客戶的虛擬資產;若以智能合約擔當托管方落實不屬監管範圍,那似乎是本地中心化交易所的一線生機。 草案修訂 針對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筆者更發現,草案對於虛擬資產的涵義,加了新的一項:提供權利,資格或途徑,對以下事宜作出投票: 任何加密數碼形式價值相關事務的管理,運作或管治。 這一項在咨詢文件中並沒提及,顯然這是針對治理代幣或近期流行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中的非同質化代幣 NFT,那麽日後企業推銷有投票權的 NFT,就算是提供虛擬資產服務,必須持牌?這絕對是對行業一大打擊,直接扼殺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發展。 區塊鏈遊戲是否受監管? 看到以上種種監管對行業的打擊,忽然從草案中看到一點絕處逢生——有限用途數碼代幣及遊戲內資產,由於不屬於虛擬資產,並不屬於監管範圍。 有限用途數碼代幣包括客戶報酬或獎賞積分,或遊戲用資產及按其發行人的用意,該數碼形式價值不可轉換為金錢或獲得公眾接受的另一交易媒介。那似乎區塊鏈遊戲內的遊戲代幣,只要項目方不主動將其在中心化交易所上架,就可暫時先鬆一口氣? 筆者肯定草案通過對區塊鏈行業必定有一定打擊,只是影響有多深遠,還得看證監會對虛擬資產的釋義——草案中列明證監會可藉於憲報刊登的公告,訂明數碼形式價值必須具備何種特徵,方屬虛擬資產。因此,日後草案通過,你我手上持有的是否屬於虛擬資產,還真是證監會說了算呢!
繼上回分析「DAO」如何為 NFT 賦能,今回談談一個傳統產業,如何將繁複交易流程注入 NFT—說的是「威士忌」原桶交易。 威士忌是以穀物為原料所製造出來的蒸餾酒之統稱,相信大家對威士忌都不會陌生, 即使你不是威士忌愛好者,也一定會聽過如麥卡倫、格蘭利威等著名威士忌品牌。 但相信很少人知道,原來新酒要稱得上是威士忌,有很多嚴格規定,其中一個環節是新酒需注入橡木桶中陳年,而世界各國對威士忌規範的最低年分,一般最少都要求是三年。此階段酒廠為提升自己的現金流,會將原桶「準威士忌」以傳統買賣方式轉賣,由於仍在木桶陳年的酒具不確定性,其獨特性可能為買方帶來驚喜,所以也有少眾投資人購買這種原桶準威士忌收藏。 然而,由於此類原桶準威士忌的流通性很低,至少筆者相信大部分讀者對此項買賣都聞所未聞,所以有關買賣都必須經過中間商,買賣雙方都習慣交易繁複,並且隱含多項不透明費用。反過來說, 只要提升流動性及去除交易中間商,買賣雙方都可以各自提升盈利,從而帶動更多交易。 以智能合約取代中間商 成本大減同時提高流動性 有見及此,蘇格蘭傳統酒廠 Barley Nectar 捕捉先機,以 NFT 會籍將傳統威士忌原桶合約交易上鏈。其官網顯示正推出威士忌 NFT 會籍,限售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