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收到多個查詢,大家都同意區塊鏈的優點多不勝數,只是想不通如何將區塊鏈技術融入自身的行業。剛巧筆者最近為友人的電商平台引入區塊鏈技術處理交易結算,成功為其減省人手與提升效率。 在引入區塊鏈技術之前,友人每月需要處理與數千名商戶之間的交易結算,過程中,需要為每個商戶對接銀行,由於涉及海外商戶,經常需要進行程序繁複的跨國匯款,當中涉及大量人手操作,經常發生填漏資料等人為錯誤,而無法成功匯款,人力及時間成本高昂。 有見及此,筆者運用兩項區塊鏈技術改造友人的電商後台 — 區塊鏈錢包作身分識別,以及運用智能合約取代銀行等中間人角色。 區塊鏈錢包作身分識別 兼備收款功能 友人的電商後台改造前,商戶需要先登入後台,再綁定銀行帳戶,並由友人的團隊在管理後台核實。看似是簡單數步流程,因資料與銀行記錄不符而無法正常收款的情況,卻每月均有發生,導致友人需安排不少人手協調和跟進。 最大的痛點是,有關工作量會隨商戶數目增加而增加,邊際成本難以降低。而後台經過改造後,商戶可以區塊鏈錢包作身分識別,商戶只需要在登入頁面按連接錢包,已同時登入自己的帳戶及綁定區塊鏈錢包收款地址,大大減省雙方的人手及時間成本。 運用智能合約處理批量結算 時效升十倍 當友人的後台全面支援以區塊鏈錢包登入後,筆者再進一步改造其後台—以智能合約取代銀行的中間人角色處理批量結算。 後台改造後,友人可通過管理員後台,以 SSL 加密技術,先將商戶及其可供提取之代幣數目,寫入智能合約,商戶即可憑自己的區塊鏈錢包,自行到智能合約提款,整個過程按照當時網絡狀況,快至數分鐘即可完成,時間上比起傳統匯款快數十倍,更能以極低成本處理跨國匯款。 而且所有資料均以加密方式存放在區塊鏈上,商戶們可通過友人的後台解密區塊鏈上的交易記錄,外來人即無法查閱,同時提升透明度又兼具私隱。 以區塊鏈錢包作身分識別及運用智能合約處理結算,提升效率固然是優點之一,更重要的是減省成本。以友人為例,改造後減省三名會計人手,三個多月已足夠補貼後台改造的成本,重要的是將來增加商戶時的邊際成本大大降低,有效提升純利。看來除了 AI 人工智能有意取代人力,區塊鏈與智能合約也是另一強勁對手!
Browsing: 區塊鏈
Web3.0 ,又稱第三代互聯網。到底它是什麼、與現時的互聯網又有何不同?事實上,Web3.0 的核心價值在於去中心化(Decentralised),保留以往互聯網的互動和共享等優勢,同時摒棄過度中心化及私隱問題等缺點,結合區塊鏈技術紀錄用戶網上活動,著重網民對資料嘅擁有權(Ownership),保障個人私隱,令網絡系統變得更公開透明。 Web3.0 概念早於 1998 年,便被全球資訊網之父 Tim Berners-Lee 提出,但當時稱為 Semantic Web(語意網),概念較模糊。直至 2014 年,以太坊聯合創辦人 Gavin Wood 重新提出 Web3.0 的想法,認為這個世界應要有一個不受審查及不被壟斷的網絡平台,以保護網絡使用者的資訊與資金流動。 為了更清楚了解…
周四聯儲局宣佈加息 0.75 厘,委員預計今年內仍會再加息 1.25 厘,比特幣、以太幣應聲下跌,但似乎未影響一眾「HODL」名人的入市意欲。彭博報道,本港四大發展商對加密貨幣最積極的新世界(017)行政總裁鄭志剛旗下 C Capital,計劃未來 18 個月內籌集 5 億美元(約 39 億港元)投資於區塊鏈資產、信貸及私募股權,押注私營公司和數字資產的價格觸底反彈。 C Capital 行政總裁鄭彥斌(Ben Cheng)更「別人恐懼我貪婪」,揚言這時候投資「會產生最好的結果」,更稱最快半年時間「回報就會回來」! 報道提到,C Capital 由前美銀美林集團投資銀行家鄭彥斌共同創立的區塊鏈基金,並計劃明年再集資約…
從 2019 至 2022 年短短三年間,虛擬貨幣的總市值上升了 2,000 倍,而且參與的機構不斷增加,令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不得不正視虛擬貨幣於市場的地位,一些地區看上了虛擬資產未來的價值,但同時意識到其市場潛力之大,必須備有足夠的監管,因此積極推行相關政策。 其中歐洲對於虛擬貨幣抱積極的態度,英國看好該市場前景,並認為可作為脫歐後支持經濟的重要部份,正開始安全而有效率地將資產數字化,它們正立法監管穩定貨幣,並研究如何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傳統金融市場上。 其他歐美地區亦推出政策,保障投資者及行業的發展,例如美國拜登政府於三月,簽署了一份關於虛擬資產發展及責任的行政命令,這個行政命令,被視為虛擬資產的基石,它以 Web3 為基礎,對傳統金融系統的已知風險及建設上的問題研究解決方案。該國近期亦推出了 Responsible Financial Innovation Act,確保任何新的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都對客戶負責。 然而,並非所有地區都對市場持有積極態度,中國因環境及浪費能源為由,嚴格禁止境內人民進行任何虛擬貨幣的掘礦行爲,更不斷收窄政策,現時內地嚴禁中國人投資或買賣虛擬貨幣。他們認爲虛擬貨幣不屬於任何國家的貨幣,因此不適合以貨幣的法規監管。 事實上,虛擬貨幣有其監管的必要性。虛擬貨幣的本質較易被用作非法用途如洗黑錢,近期一單虛擬貨幣洗黑錢案,涉案金額總值 45 億美元(約 353…
以太坊合併完成,以太幣自上月一度急升後,價格曾由近 1,000 美元升至近 2,000 美元,合併後出現明顯回吐,至於本月炒風,則由幣價轉到「域名」。由於市場憧憬合併令 gas fee 下跌,令相關「域名」(ENS)製造成本下跌,吸引大量投資者炒賣,成交量在所有項目中排第二名 。其中一個售價最高的域名「000.eth」,開價更高達 5,000 以太幣(約 6,340 萬港元)。 ENS 是以太坊區塊鏈上的一個分佈式、開放和可擴展的命名系統,允許用戶將一長串加密貨幣地址的密鑰,變成一個單一的 ENS 域,如「vitalik.eth」。 ENS 令發送和接收加密貨幣的過程變得簡單,用戶不用複製和粘貼冗長的錢包地址,只需像其他普通地址一樣分享他們的域名,便可在用戶間以 NFT…
以太坊合併在即,每秒近九百兆億的算力將釋放到其他 PoW 生態,各方對以太坊轉用權益證明機制 PoS 的意見不一,有人認為以太坊將因此威脅比特幣的龍頭地位,有人卻覺得只是借勢炒熱,那究竟這場 PoW 與 PoS 之爭,誰是最大得益者? 加密貨幣萌芽於PoW機制 PoW 工作量證明機制,是獎勵最先驗證區塊鏈上的交易者,而爭奪這個獎勵的過程,就是礦工以電腦鬥快計算複雜算式並獲得區塊記帳權,即是挖礦。 PoW 缺點是必須消耗大量冗餘電能,越多人加入爭奪,越浪費電能,這是近年遭環保份子打擊的弱點。 可是,大家卻忘記了,早期比特幣網絡得以迅速佈置,就是因為 PoW 機制 ── 礦工只需要買台合規格的電腦,電腦就會自動去計算那個複雜算式參與爭奪,從而賺取獎勵。對投資人來說,這項投資成本結構非常簡單,初始投入成本就是電腦組件(CPU 或…
「幣安是屬於中國的秘密犯罪實體」和「陳光英是幣安幕後操作者」的消息,近日在網上不絕於耳。幣安創辦人趙長鵬(CZ)在幣安官網發表千字文,強烈否認幣安為中國公司,大爆幣安離開中國原因,更稱「不應因有中國血統而成為一生都必須戴上的傷疤。」 趙長鵬認為,事件源於競爭對手通過匿名的網站發起,「目標是削弱對品牌的信任。」他直言:「幣安的執行團隊現在更多地由歐洲人和美國人主導。儘管有這些事實,一些人堅持稱我們為中國公司,他們這樣做不懷好意(they don’t mean well)。」 2005年以外商身份回流中國 趙長鵬指出,他於 1989 年 12 歲時離開中國,因當時局勢,很快就拿到加拿大簽證,坦言:「我很幸運能在那個時候離開,它永遠改變了我的生活,為我開啟了無限可能性。」2005 年,科網行業開始在中國爆發,他和其他五個外國人在上海創辦了一間 IT 創業公司,該公司被指定為「外商獨資企業(WOFE)」,因創辦人都非中國公民。 他明言:「這是需要克服的一個相當大的商業障礙。當我的財務狀況穩定到可以在上海購買公寓時,我不得不多付 25% 的稅,因為我是外國人,就是我在 2014 年為購買比特幣而賣掉的那套公寓。」更稱:「如果沒有這筆費用,我今天可以多擁有 25%…
隨以太坊合併來臨,「挖以太幣」將成歷史。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V 神)稱不擔心合併後,會對以太坊產生不利影響,但明言合併對礦工是一大經濟損失。市場就以太坊升級存有不少誤解,有指升級後會令價格「爆升」,以太坊官網及 V 神均就此一一說明,fintalk180 抽出其中五大誤解供讀者參考。 誤解一:合併後會令以太幣價格暴升 V 神 7 月底指出:「我預期合併的影響,並不會體現在以太坊價格中,無論從市場角度,還是從心理和敘事角度來看,都是如此。」 但另一方面,近日以太幣走勢明顯較比特幣佳。以今年低位計至 8 月 16 日,以太幣累計升幅達 1.12 倍,對比比特幣僅升 36%,即使回調後表現仍勝比特幣,某程度反映投資者對合併樂觀。…
以太坊基金會公佈,將於下周二(6 日)進行「Bellatrix 升級」,第二階段的主網合併則將於本月中(約 10 日至 20 日)進行。以太幣價格已「未出發先興奮」,上月曾升穿 2,000 美元,跌至 1,400 美元再反彈,走勢十分波動。合併在即,投資者要注意怎麼? 一)怎麼是以太坊升級? 是對以太坊區塊鏈的升級。此次升級旨在提高以太坊網絡的速度、效率和可擴展性,使其能夠避免瓶頸並同時處理更多交易。 以太坊分數次升級,第一次升級為信標鏈(Beacon Chain,意指燈塔),是一種全新的權益證明(PoS)區塊鏈,已於 2020 年 12 月 1…
近來幣市悶局,光靠以太坊合併的消息,勾不起大家對市場的興趣。然而在熊市,筆者卻看到不少項目方專注開發,為下個牛市作好準備,而筆者感到 SocialFi 「社交化金融」這一版塊,或許是下個區塊鏈的爆點。 由中心化交易所開始,到 DeFi 掘起,走到 GameFi,作為項目方的商業邏輯一直在調整:中心化交易所,項目方看似賺的是交易手續費,其實不然,那部分的錢大都用來分成給推廣方,或是補貼新用戶成本。 真正賺錢的是賺是其他項目方上幣的錢,甚至乎部分和用戶對賭差價合約的錢,那些交易所出現插針殺合約的傳聞,亦因此而來;基於用戶對中心化交易所的種種不滿,去中心化交易所乘機掘起;項目方把提供流動性的風險與回報,都下放給散戶,而項目方改為運用用戶提供的流動性作各項的投資好了。 這種做法對散戶來說,看似賺錢機會多了,其實同時承擔了部分項目方的風險,而為了掩飾這些風險成本,GameFi 的項目開始火起來,在遊戲的包裝下,用戶對「虧損」和「玩遊戲輸了」的感覺混在一起,看看最先冒起的 Axie Infinity,你以為自己輸了場比賽,實際上是虧了當天的收益。 那為何筆者看好社交化金融這一個版塊?主要是因為 SocialFi 可以仿效 Web2 的傳統商業邏輯— 引入廣告商 — 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引入廣告商可以從生態底層帶來新的收入和補貼來源,令到散戶和項目方均有賺錢空間,而不是對立方,互惠互利下用戶和項目一同成長。看看目前…